“疰(zhù)夏”,因不能适应气候或环境而得的病,是中医特有的病名,是炎热夏季的一种常见病。中医认为,疰夏是因为体虚者感受暑热之气所致。
引起“疰夏”的原因
夏季,高温闷热,体内湿热过重,脾胃、心肺一时无法适应、调整过来,大多是因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。夏季气候炎热,人们大量出汗,汗液带走了很多水及盐分,使身体的电解质失去平衡,所以就出现了浑身酸懒无力等症状。
另外,人们吃进的食物,在胃肠道里消化、分解和吸收,在这个过程中,胃肠壁黏膜血管扩张,需要的血液也相应多一些。但是由于天气闷热,排汗使皮肤的血管扩张,这时皮肤所需要的血液也要多一些。这样一来,胃肠壁黏膜血管的血液相对缺乏,胃液、胃酸的分泌也随之减少,会影食欲和消化。
哪些人易“疰夏”?
疰夏多发于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孩子,因为孩子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,体温调节及汗液排泄功能远不如成人,应特别当心。
别这样对付“疰夏”
把疰夏当减肥良机
人体脾胃在夏季本来就比较虚弱,这时候再不保证饮食规律,脾胃得不到营养供养,功能就会变得更差,加重头晕、乏力等不良症状,因为长时间不进食,有的“疰夏”者甚至会得神经性厌食,即使天气凉下来还是没有胃口。
饮食清淡光吃素
饮食清淡不能和吃素划上等号,尽管蔬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,但缺少蛋白质,长期吃素会导致营养不良。应适当摄入一些瘦肉、蛋、奶、鱼等,保证营养均衡。
拿水果当主食
西瓜、桃子……大量新鲜水果上市,吃不下饭,正好拿水果当饭,半个西瓜、几个桃子,又好吃还减肥,自认是寻到了解暑妙方,实际上水果中所含的糖分偏高,在不知不觉中热量就超标了,肥胖就会找上门,说不定还会得糖尿病。
为解暑大吃冷饮
为了解暑,大吃棒冰、冰镇饮料,结果“疰夏”症状没好转,还伤了脾胃。这是因为“疰夏”是体内湿热过重引起的,吃太多冷饮,反而关闭了人体最大的排热系统———汗腺,冰水对肠胃的刺激使汗水流不出来,加重内热。
三管齐下抗“疰夏”
01饮食
为了健康度夏,古人提出了“长夏防湿”的养生原则。也就是说,夏季治疗由暑湿引起的疾病的关键,在于健脾燥湿。故夏季应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,比如可以多吃些肉类食品,还可吃一些白术、山药、白扁豆、四季豆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豌豆、黄豆、黑豆,以达到养脾益肾之目的。脾虚者应采取益气滋阴、健脾养胃、清暑化湿的“清补”原则,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、性质平和、易于消化、补而不腻的食品。阴虚体弱者在安排膳食时,可以选食瘦猪肉、鸭肉、白斩鸡、咸鸭蛋、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,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。根据中医“热者寒之”的原则,凉性的鸭肉特别适合夏天里苦夏、肝火旺、肺火旺、体内生热的人食用。不过胃寒的人、阳虚的人和患有慢性肠胃病的人要少吃。
02睡眠
 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、早点起床,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。放暑假了,孩子们中午也可适当午睡,但时间不宜太长,最好在一小时以内。
夏季睡眠需要注意的是:睡眠时不可让电扇直吹,如开空调睡觉,温度不宜过低,一般比清醒时提高2℃为宜。夜里睡觉不宜在外面睡,睡觉前不宜乘凉太晚,更不宜长时间在树荫下、过道中、凉台上乘凉。
03锻炼
夏季运动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。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,到公园、水边,或庭院,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,运动量要适度,不要过度疲劳、过度出汗,以免造成体液失衡,电解质紊乱。合理的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,还可以改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,对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都大有裨益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